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加入收藏
首页   李薰年表   学术思想   纪念文集   留言板   视频资料   图片资料   联系我们
纪念文集 返回上一级页面
让孩子们都向李薰爷爷学习——李薰的精神鼓励我从事科普工作
2013-10-23  |  供稿: 王宁寰            【 】【打印】【关闭

  1997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的部分离退休专家,组成了《中科院科普演讲团》。主要对象是中学生。我应邀作为材料方面的专家,参加了演讲团。为了准备讲稿,我买了几十本各类科普参考本,进行阅读和学习。从中我发觉,国外的科普读物中,有许多内容是把科学家的故事和他的发明创造结合起来写。既讲科学知识,又教如何做人。突然我想到,李薰先生光辉的一生,不正是一部最好的《材料科学》科普教学素材吗?我所知道的有关李薰先生的历史,科学奋斗的经历,严励冶学,宽于待人的精神,以及许多金属所专家撰文介绍的有关李薰先生的恢谐风趣的故事,都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我眼前过去。我不是他的学生,可又像是他的学生,因为我曾在他手下工作过,尽管时间不长,可是他的音容笑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永远是我工作中,生活中的学习榜样。为什么不能把我崇敬的李薰先生的事迹,去告诉年轻的下一代呢?用我们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去教育下一代呢?如果若干年后,在这些年轻孩子中间,能出现几个李薰式的科学家,出现一批热爱科学的高科技人才,对我们的国家,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

  主意一定,于是我就开始收集李薰先生的资料,编写出李薰先生故事的讲稿,主要内容如下:

  李薰先生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又是中科院的副院长。年轻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赴英国的官派留学生,他在著名的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敢于创新,而深得导师和同学的好评。二战期间,英国空军新研制的“喷火式”战机首次试飞,就发生了螺旋浆主轴断裂,机毁人亡的事故。在英国科学家找不到原因的时候,李薰被推荐接受这项重大的事故分析任务,他亲自动手,制作仪器,独辟蹊径,日夜奋战,终于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抓住了罪恶祸首——金属中的氢原子聚集,使局部压力增大,导致裂纹。在工厂里设法排除金属中的氢以后,重做的合金钢轴,使“喷火式”战机重飞蓝天,给德国法西斯空军以沉重的打击,为二战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李薰也就成为“金属氢脆理论”的创始人。为解决历史上发生的桥梁、钢轨等结构材料的断裂事故分析,找到了依据。也为以后避免发生类似事故,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受到世界冶金界人士的广泛称赞。

  当时李薰先生年仅二十七岁,他不仅获得通常的哲学博士称号,事后,该校冶金学院又授予他“冶金学科学博士”的称号。这是一项极高的荣誉,在英国只有在科学事业上有深厚造诣,有重大发现和发明,并对人类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被授予科学博士称号。该校历史上,李薰是获此殊荣的第二人。为了表彰他的成绩,他研制的第一台定氢仪,被永远放在实验里展览。他的相片永远挂在实验室墙上。

  新中国成立后,李薰先生受郭沫若院长的邀请,放弃了国外的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带着几名中国学生,为摆脱英国政府的阻挠,以旅游的名义,绕道香港,回到中国。选择了重工业基地——沈阳,建立了我国第一材料领域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取得多项领先的成果,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为我国两弹一星及航空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工业新材料的发展,都做出重大的贡献。

  从李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三个结论:

  1)中国的聪明才智,加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一定能做出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绩。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李薰是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的。他不仅在科学探索上,具有独特地本领,而且他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金属冶炼和加工的经验,他的研究结果是科学和技术的完善结合。用他的科研结论,去指导工厂的技术人员,排除钢轴中的氢,终于使“喷火式”战斗机重飞蓝天。

  3)在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材料科学贡献巨大。

  就这样,这篇“神奇的新材料”科普报告的绪言就完成了。

  在为中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讲台,台下座满六个班的中学生,在每个班前都有一位老师站着,背对着我监督学生的纪律。

  我振作精神开始演讲:先给大家讲一个著名材料科学家李薰的故事……。故事在进行着,教室里十分安静,孩子们被李薰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出来,孩子们为李薰的科学精神所折服,为李薰二战时的贡献而骄傲,更被李薰舍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的赤诚之心所感动。而台下的老师,不知什么时候已转过身座了下来,和孩子们一样聚精会神的听着李薰的故事。

  这里候我明白了今天的讲座一定会成功。接下来,我就开始介绍形状记忆合金、第三材料、超导材料和激光晶体材料。整个讲座课进行得十分顺利。在讲课结束前,我说道:听完了今天的讲课,也许有的同学会对材料科学感兴趣,也许你们之中会出一两个李薰式的科学家。话音刚落,台下就传来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孩子们围了上来,有的孩子急切的问:老师,现在李薰爷爷在那里,他还在工作吗……。

  是啊,李薰先生走得太早了,本来他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我也会有更多的故事给孩子们讲,可是他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二年多来,我已经讲课80多次,并随中科院科普演团到大西北和大西南,为边远地区的孩子们讲课。现在每当我讲起李薰先生故事的时候,他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眼前,他的精神也激励着我去讲好每一堂科普课。今后,我要让更多的孩子听到李薰先生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的高尚为人。这也许是我对李薰先生最好的纪念。

 
文档附件
・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im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