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了解金属所 |
您现在的位置: 师昌绪的科学人生 | 回到首页 |
美丽的人格 |
作者:金属所 关德慧 | 2014-12-05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
师先生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走完了忙碌坎坷的一生,但好在是先苦后甜的一生,也是精彩的一生。我有幸在先生82-85岁期间作为秘书兼助手在他身边工作,受益良多。 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成就奖获得者,成就无疑是辉煌的、是闪光的,但在我心中,更闪光的是师先生美丽的人格。 在悲痛之后沉静下来,写下这篇文章,向人们更立体地再现一位可亲可敬的先生,缅怀他老人家。 具有优良的习惯,珍惜时间、严于律己 先生给我的深刻印象之一是他有很多好习惯。先生非常勤奋,他每天鸡鸣即起开始一天的工作。我在他身边时,他在基金委的身份是特邀顾问,又是资深院士,他完全有理由少干点,但是每天他都按时上班,中午也不休息,总是精神饱满地工作,对自己分管或参与的每项工作都给予关注。他的工作内容很多,关心科学期刊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咨询项目的进展、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设、国家材料腐蚀网站建设、科技部新材料专项的开展等等。此外,还要阅读科技文献、撰写文章报告、接待来访、处理信件、参加或主持研讨会等等。他案头的文件资料总是很多、很厚,需要定期清理。 他制订的工作计划,包括学术报告、论文、会议发言稿、为同行的专著撰写序言等等,总是按时完成,从不拖延。我的印象是先生今天能做完的事情、今天该做完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工作有计划,管理时间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都很强。 胡壮麒院士回忆说,“文革”期间师先生受到不公正对待,蹲牛棚、挨打、受批判,“文革”后期对他看管稍加放松,准许他做工作,为学生讲课。他竟然每天清晨两三点就起床写讲义,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完成了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 先生总是利用各种机会了解我国科技界的发展,获取信息,如坚持阅读科技期刊、科技报刊,参加学术会议,参与或主持国家咨询项目、软课题。先生有一个十分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就是与同行交谈、沟通。每次参加会议,师先生都会提前到,一般会提前30分钟左右。我开始不明白先生的用意,感觉这是先生守时的好习惯。渐渐地我品味出来,每次提前到会后,他都利用会前时间与朋友叙旧,与他人沟通,了解各领域科研进展情况。因为先生学术辈分高,又是慈善的长者,一般情况下,交谈者都会珍惜这个机会,向先生报告自己工作进展情况,取得了哪些成绩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新鲜的信息对先生全面了解学科前沿进展,然后向管理部门建言献策以及撰写综述性报告无疑是有益的。当然,有时候先生也会利用这个时间对会议的内容进行沟通,了解别人的意见和态度,以便主持的会议顺利开展。会议结束后,先生一般不会马上离开,因为常常有人利用这个机会与先生讨论交流。只要时间允许,先生是非常愿意与同行或晚辈沟通。 作为秘书一般需要提醒领导最近的工作安排,但是先生的工作安排一般不需要秘书提醒,近期和长远的工作安排都记在本子上,装在脑子里。我曾好奇地问先生,怎么能把这么多要做的事情都记住?他说把计划记在本子上很重要,但也要在脑子里常想,“我年纪大了,没那么多觉睡,早晨4点左右就醒来了,为了不打扰老伴休息,我一般不马上起床,一边听听收音机,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想想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完,该怎么做。” 清华大学李恒德院士回忆说。“他律己很严,大约有十来年,一到春节他就到清华园来拜年,看望老朋友们,首先是我,然后我们一同去王明贞家和高景德家。他总是从芙蓉里或中关村步行来、步行去,从来没见他坐过一次汽车。不仅如此,在很多星期六、星期天,他因公事找我也都是走路来的。想一想,他是70出头的人了,又给他配有车子,他能做到这一点的确十分可贵”。 先生的好习惯有很多。比如,他总是很安静、很耐心的听别人讲话,从来不打断别人,和颜悦色地与人交流。他平易近人,每次回到金属所,如果时间允许,他都会到办公室走走,看看熟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欢笑。 以上所言有些既可以说是好习惯,也可以说是优良品行。 宽厚仁慈的长者 我在先生身边工作的时候,家在沈阳。先生夫妇对秘书在北京的生活一贯很关心,规定周六一定要去先生家吃饭。先生经常亲自下厨,能做一手拿手的好菜,焖肘子就是先生最拿手的。按医生的要求,先生吃肉很少,但他喜欢看到我们吃起来很香的样子。每次出差回来,如遇上中午,他都会邀请我们去饭店吃午餐,怕我们没地方吃饭。 再比如,记得有一次先生因感冒发烧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需要进行输液治疗,一位年轻的护士可能是由于紧张,针头好几次都没有扎进血管,先生就笑呵呵地鼓励她说:“没关系的,不要紧张,我不怕痛”。先生非常听医生的话,医院要求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在北京医院,先生被称作“模范病人”。 曾经与先生共事的中国工程院退休领导葛能全回忆说:“与师先生共事的人或在师先生领导下工作的同志,对师先生的工作态度、工作精神无不敬佩,无不感到心情舒畅。这些年里我感触尤深。他关心人,不看对象,不分厚薄;他尊重人,不分长少,不论资历。他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好领导、好长者、好朋友,得到了大家的信任。” 他对待家人也很细心体贴。一次开会回来,已经是傍晚了,我们送师先生到了家。按惯例我是不用送他进屋的,先生怕耽误司机回家,从来这样要求。但我们会等待一会,等先生进门后再离开。见先生在门口找钥匙,半天没有找到,我就上前询问,看先生还在翻口袋和提包,我说还是按门铃吧,让郭老师来开门。他说不要按,这时候郭老师可能在做饭,听到门铃会手忙脚乱,可能就会把手烫了。随后在包里找到了钥匙,自己开门进屋了。 视野宽广,做事民主 先生关心科研事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报、学会建设、学术会议、图书情报等。他时刻关注材料科技前沿发展的信息,直到80岁时还定期抽出时间去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查资料;他定期收到十几种学术期刊,经常翻阅,感兴趣的文章他会带回家,利用早晨时间整理,以备需要。因此,他做的学术报告都是根据平时资料积累与思考形成的,几乎完全由自己动手完成。 他多次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言献策、上书国家领导人,无论是不是自己应该管的,只要他认为对国家有必要,都会亲历亲为,而且往往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为材料科学方面的专家,又是科研管理者,先生曾主持过多个重大咨询、战略研究和学科规划任务,还主持过不少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和评审,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和评估。他总是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将大家组织起来,遇到不同意见时,让各方畅所欲言,公平竞争,这样大家都心悦诚服并取得共识。 淡泊名利 先生心态平和,工作上随遇而安,不挑肥拣瘦,不患得患失。他曾经说过:尽管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很难,但不正确认识自己就会造成心理不平衡而自寻苦恼,这既有害于身体,又不利于工作。人不要以自己之长比别人之短,这样就会骄傲自大;同样也不要以自己之短比别人之长,这样就会自卑,感到什么都不如别人而失去信心和干劲。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总是心情愉快。 他很反对人家在介绍他时特别强调他是两院院士。一次记者采访他,问他怎样能成为两院院士,他回答说:“其实两院院士就是一院院士,当初中国工程院刚成立的时候,把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一批研究领域偏重工程技术的院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因为中国工程院总得有第一批院士,这样好评选其他院士,就有了两院院士。” 当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有记者采访他,问能否称他是“高温合金之父”,他说不能这样说,因为在中国开展高温合金研究时,外国已经有了。当问他能否称他是“中国高温合金之父”时,他说也不能,因为中国当时也有不少人研究高温合金,只能说自己做出了一些重要贡献。 心胸宽阔、待人至诚 “文革”期间,研究所也有路线斗争,先生属于挨批斗的一员,“文革”后科学春天到来,科研回归正轨。当时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研究员职称评定要经过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审议。师先生从不记仇,对于“文革”中曾经整过他的人,一概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中科院金属所建所元老李有柯在《长者》中这样描写先生:“师先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稳定的工作,生活优越,但他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返回祖国。他待人忠厚仁慈,谦和体量,从不疾言厉色。我有幸随他工作十余年,所受教益,难以言表,清夜思之,不胜感激。‘文革’中师先生肉体愈受摧残,生命之力就愈益昂扬,清白越遭诬陷,人格尊严的意识就越发觉醒。这正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的正直科学家在身处逆境中显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的光辉。文革后师先生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科研、领导和研究生培养的繁重工作中,追赶逝去的时光。” 先生经常讲:“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我的本事就是能把大家团结起来做事”,但是能把一个几百人的队伍带好,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不正是一个领军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吗?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李依依院士回忆说:“和师先生一起在实验室工作的日子里,我们合作的非常愉快。作为一个指挥者和领导者,他善于发挥和利用大家的长处。他指挥我们怎么做,怎么改进,然后放手让我们大胆去干,在工作过程中,帮助指导解决技术难点。大家一起加班加点,一起下厂,彼此互相信任,齐心协力,共同攻关。那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是我们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先生待人厚道是出名的,在他眼里没有坏人。一次在中关村开会,会场离家不远,先生就步行去开会。路上遇上一个年轻人当着先生面从地上捡起来一个“大钻戒”,然后就跟先生搭话,要跟先生平分,“大钻戒”归先生,让先生给点现金就行。先生耐心地教育这个年轻人,说人家丢“钻戒”的人一定很着急,你还是想想办法怎么找着人家,不然就送到附近派出所,让警察想办法。会前,先生跟与会人员讲这个事情,大家异口同声说那人是骗子。开会回来后,先生像个孩子似的问我:“怎么人家都能看出是个骗子,我就看不出来?”。 关爱青年,提携后人 先生非常关注青年人,乐于结识青年人。他对国家基金委创新团体的考评中特别强调,考评一个团队不要只看重是不是有知名科学家,是不是有院士,更要看重这个“大家”下面是不是有一批成长起来了的年轻人。 先生作为长者看年轻人总是用喜爱的眼光,与青年人聊天对他来说是很愉快的事。在工作之余,他愿意与我们聊天,大多是工作方面的,也很关心我们的生活。他会耐心听我们发表意见,即使与他的看法不同,也很少打断,他总是平和地发表他的意见,不会滔滔不绝垄断整个谈话过程,他很少说教,都是大实话。师先生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他常说:只要对别人有帮助,我都尽力而为,我辛苦个把小时,别人可能终身收益。 他对青年人的关心很全面,大到关心青年人未来的研究方向,举荐青年人才,小到为青年人写推荐信。无论是不是自己的学生,只要有熟人相托,材料真实,他都不会拒绝。他70多岁时还会为金属所的研究生评审博士论文,书写评语。他曾经为许多学生的书作序,而且是认真修改,仔细推敲。其实,这些小事他完全可以推辞掉。 先生常常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已经学有所成的青年人,要做大事就要善于协作,要能容人,要学会用人所长;但是从个人方面,尽可能要全面发展,要重视品行修养,不要有短板。他用生动的例子解释说:“在一些奖项和荣誉的评审中,有时候说你哪个方面好不一定起作用,但说你哪个方面不好却常常起作用。” 后记 在先生身边工作的3年对我来说是幸福的3年,好似又上了一回大学,学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对待人生。 先生教诲我们珍惜现在的环境,努力工作,做出成绩。谈到影响个人命运的因素,他说:“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除了环境和机遇外,其他因素都取决于自己,而机遇又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些话都让我终身受益。 先生去世后我一直想写一篇纪念先生的文章,我斟酌过文章的题目,曾想用“闪光”或“伟大”来形容先生的人格,但又觉得这样说似乎把先生形容得很神,遥不可及,我觉得用美丽的人格更好。先生的品格正是在平凡中、在每一件小事中显现出来的。“美丽”是形容他的人格完美、有魅力,可以去学,去追求。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愿先生一路走好!
|
文档附件 |
中国科学金属院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电话: 024-23971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