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了解金属所 |
您现在的位置: 师昌绪的科学人生 | 回到首页 |
怀念师昌绪先生 |
作者:金属所退休职工 董瑞琪 | 2014-12-05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
2014年11月,师先生走完了他光辉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噩耗传来,痛定之后,对往事的记忆如地下泉水缓缓流出。我在金属所大院生活和工作了50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多次得到了师先生的帮助,受益匪浅乃至终生受益。想起师先生的恩德,思绪绵绵,夜不成寐。于是我操起键盘,敲出了一篇短文,抒发内心对师先生深深的怀念。 我于1962年10月来到金属所参加工作,职称是研究实习员,我第一次听到社会上还有这样的职称。我被分配到葛庭燧先生、何怡珍先生和刘民治先生领导的第一研究室,从事位错内耗研究。1970年,调到无损检测组,从事无损检测研发和检测服务。 师先生是第四研究室的室主任,主持高温合金研发工作。由于工作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加之地位悬殊,直到1973年,在金属所工作了11年之后,我才有机会和师先生当面打了一次极其简单的交道。这年夏初,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了一次电渣熔铸高温合金盘材的会议,师先生参加了。一天中午正在餐厅准备吃午饭,师先生与金属所的与会人员同坐一桌,突然陈拱诗(科技处副处长)和王允实(科技处工作人员)来到餐厅,有紧急要事向师所长汇报。师先生留他们一起进餐,问大家谁有餐卷,我见无人应声,便拿出两张餐卷交与陈、王两人。我一向吃饭快,午饭后回到客房楼三楼我住的房间,过了一会有人敲门,原来是师先生,他手握两张餐卷交给了我。我忙说“这点小事让您爬楼梯从一楼到三楼,实在不好意思。”师先生回答“餐卷应当由我来出,给您送来是应该的,您休息吧。”就是这么短短两句话,一件小事,却让我想了好久。两张餐卷价值两元钱,我嘴说是小事,心里想的并非如此,我和我的前妻家庭负担都很重,我两人每月收入是109元,每月汇给农村的父母25元,每月的生活费只有84元,人均22元。两个孩子的衣服和全家人的棉衣棉裤,都是前妻裁剪缝制,从不购买,孩子要5分钱买根冰棍也常常被拒绝。“师先生怎知我生活比较困难,难道我拿出餐卷之时面有难色?当时的社会工资较低,许多家庭都不富裕,看来师先生完全了解并且十分体谅百姓的疾苦”,想到这里,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这时我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称他 “好好先生”、“忠厚长者”。 我第二次与师先生交谈是在6年之后,1979年初秋,在金属所大院内一条南北走向的干道上。此前不久,国家决定派出一大批中青年出国学习,35岁以下读学位,36~45岁到国外进修,由国家教委主办,举行全国外语统考,考生由单位推荐。沈阳考场设在中国医大,我所共有11人通过了那次考试,其中有我。在路上和师先生相遇,没等我开口师先生先说话了,他说:“老董,听说您这次考试成绩不错,我向您表示祝贺!”一位堂堂的大科学家,金属所所长,向一个他不熟悉的小实习员表示祝贺,这怎么可能呢?师先生的话让我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也忘了向师先生说声谢谢。师先生又说:“到国外进修业务上会有较大的进步,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我相信你们能在国外努力学习,回国后把工作做得更好。国家外汇困难,拿出大笔外汇送一批人出国学习进修,这是一个艰难的有战略远见的决策”,“金属所是一个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大所,必须在型号工程使用的材料方面有所贡献,否则就会失去大所的地位”,“金属所作为一个材料大所,发展无损检测技术是必要的,是大有可为的”。师先生的话高瞻远瞩,语重心长,也是有的放矢。 文化大革命期间,金属所一、二室合并为新的一室,由郭可信先生任室主任。1981年,所内机构调整,探伤组被划归刘民治先生任室主任的十四室,十四室的研究领域是失效分析。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和刘先生同在一个研究室工作,彼此很熟。十四室成立后不久,刘先生转达国家教委通知,要我去上海外语学院学习一年德语,然后去德国进修。本来考试合格之后,已经按教委的要求填写了一份表格,申报了拟去的国家、单位和主管专家,我报的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Lazlo Adler教授领导的无损检测组,是郭可信先生为我选的,表格也是郭先生填的。我经过一番思考,一年时间几乎从零开始学习德语,很难达到能用德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程度,语言障碍必然导致进修效果缩水。我决定放弃出国进修,没有按时去上海学德语,教委就作为自动放弃处理了。师先生得知此事,建议我去教委申述理由,请求去美国。并且说:此次不去以后也有机会,这次能去当然更好。我觉得为此事专门去北京不太好,不如以后借出差的机会顺便去一次教委。后来当我来到教委有关部门,接待人说:“你们的专家所长人大代表来过了,此事不能办,你来干什么?”如果我不去教委,师先生去教委一事就如石沉大海,无人知晓。师先生的夫人郭蕴宜老师说,师先生暗中助人是常事,他认为没有必要让被帮助者和其他人知道。从教委出来,我想“出国”就到此为止吧。 后来师先生的朋友,美籍德国无损检测专家Otto Bach博士访问我所,师先生通知我准备接待客人。在O.Buch博士参观探伤实验室的过程中,我顺便向他介绍了探伤组的工作,进行了简短的学术交流。此后不久,师先生通知我说,O.Bach博士在美国向L.Adler教授为我申请了资助,我可以在L.Adler的教研组进修两年,要我马上给L.Adler教授写信办理手续。此后,我按教委要求在大连外语大学参加了第二次统考,一切顺利,我于1981年10月来到美国开始进修。 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我去美国之前,师先生委托他在MIT(麻省理工)学习时的同学,时任俄州大学电机系教授的徐雄先生,为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很便宜的住房。这件事使得已在俄州大学读学位和进修的中国学员对我羡慕不已,“你怎么摊上这么好的所长?这样的所长我们连听说都没听到过!”,还有人误以为我和师所长有亲戚关系。 1982年6月,正当我在美国埋头于科研和教学工作之时,我一生中最大的悲剧发生了,我的苦命的前妻因食物中毒不治身亡,丢下了正在读大学的长女、正在读小学的次女、远在国外忘我工作不知疲劳深爱家庭的丈夫,她的牵挂和留恋可想而知。她一生勤俭劳苦,她用自己的柔弱之躯,拼尽全力苦苦地支撑着我们的虽然贫穷却不乏欢乐和幸福的家庭。她尽最大的可能多承担家务,把时间让给我,支持我把本职工作做好。她企盼美好的明天,却在美好的明天来临的前夕,永远的离开了人间。在她病重住院期间,师先生来到了医院,会晤了院长,请求他组织救治。这使得我的苦命的前妻和我本人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1983年春节过后,我第二次来到俄州大学继续进修,1984年10月回到金属所,继续从事无损检测技术研发和检测服务。 通过在国外的进修,我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对回国后的工作确有裨益。在国外,我学习了固体中弹性波的理论、超声频谱学、FORTRAN;建立了观测水中超声声场的Schlieren系统;我和Dale Fitting博士合作,进行了水浸超声探头(包括平探头、线聚焦探头、点聚焦探头)发射声场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当时国内计算机很少,尚未开始计算机用于超声学研究的工作。又将Schlieren和水听器(hydrophone)用于观察和测量水浸超声探头的声场,验证数值模拟的结果。回国后,我用超声频谱学理论,帮助探伤组一位青年,开发干涉法测量小口径薄壁管壁厚的技术,测量精度高,能测量大曲率工件的厚度,例如直径5mm的小口径管的壁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推导了计算回波序列频谱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完全一致。我用固体中超声波的理论,帮助一位硕士生进行超声导波研究,计算频散曲线。水浸超声探头发射声场研究的结果,对于小口径薄壁管自动超声探伤系统开发工作,在选择探头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外进修对我的帮助,远不止上面所述,学习使人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潜移默化的。 我从俄州大学回到金属所之前,师先生离开了金属所调到北京。师先生虽然在北京任职,仍然关注金属所的发展,包括无损检测组的发展。他每年夏天回沈阳休假,每次见到我都要向我了解探伤组的发展状况。我在退休之后被探伤组返聘协助工作,师先生表示赞同。我向他汇报,探伤组开发成功小口径薄壁精密管材自动超声探伤系统,发展了一套先进的探伤工艺,我们的精密管材探伤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我们的设备除了在本所使用之外,还与外国制造的同类设备展开了争夺国内市场的竞争,取得了压倒优势,已经有10套系统销售给了国内的用户,用户包括沈阳飞机制造公司、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贵州洪湖机械厂、航空材料研究所、天津冶金研究所等。在无损检测技术前沿,在超声导波和激光超声领域,也打开了一个小小的局面。师先生对探伤组的进步表示赞赏,对个别专业夭折感到惋惜。师先生走进车间观看了小口径薄壁管超声自动探伤设备。师先生说,他一直想邀请商用飞机公司的总工到我所参观,他说金属所的某些研究成果对于国产大型飞机是有用的。 2011年国内准备召开 “全球华人无损检测高峰论坛”学术会议,会议共三天,两天在厦门进行学术交流,一天在金门进行学术交流。会议组织者发函邀请师先生出席,请师先生为大会题词。师先生未能到会,他写了回信,为会议书写了“发展无损检测技术,造福人类,振兴中华”16个圆婉遒劲的大字。他在回信中说:“我深知无损检测技术的重要性,而且愈来愈重要,因为这是高技术的需要,高技术的标志之一就是包含大量先进的检测技术。” 师先生荣获了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夏天,他以个人名义,在所内召集了一次以退休老同志为主的座谈会,这些老同志都在我所参加过高温合金工作,或者做过与高温合金研发有关的技术支撑工作。其余的与会者是目前正在从事高温合金研发的技术骨干。我应邀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师先生说:他想念大家,邀大家来见见面。他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不是他个人的奖,是大家共同的奖,是大家共同努力,取得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获得了这个奖。他在金属所工作多年,大家鼎力相助。他对大家表示感谢。会上老同志纷纷发言,回顾过去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总结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工作提出建议,也分析了金属所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困难。会后,中青年技术骨干带领大家,参观我所新建的高温合金实验室,师先生邀大家共进午餐。这次座谈会体现了师先生与金属所广大群众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师先生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 师先生远离我们而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师先生是金属所老一辈科学家、金属所奠基人和创业者集体的优秀代表。老一辈科学家给金属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继承和发扬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在科研工作中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满足国家急需,为国家排忧解难,给后来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博大精深,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很高的智慧,对于科研人员,有很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他们带领全所科技人员,在科研工作中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培养造就了一支吃苦耐劳、坚定顽强、人才辈出的科技队伍。有理由相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一代又一代的金属所人,必将发扬吃苦耐劳、坚定顽强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把金属所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所。
|
文档附件 |
中国科学金属院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电话: 024-23971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