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联系我们  了解金属所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人生 回到首页
怀念周本濂院士
作者:董祥林 2023-05-17            【 】【打印】【关闭

  
周本濂院士
 

  周本濂院士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了,回想起周先生的音容,仍然十分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很多往事一一萦绕在心头,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先生1952年从清华毕业后即分配到金属研究所。开始是在葛庭遂先生领导下从事金属物理研究,周先生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很浓,那时单身一人,几乎一天到晚都泡在实验室里。由于理论基础扎实,头脑灵活,精力充沛,几年下来就有不小业绩。就在周先生准备在这个领域里进一步大显身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国正大力发展弹星研究,尤其是运载火箭,设计和计算时必须要有所用的材料的高温物理性能数据,如不同高温下,材料的热导率,热膨胀系数,弹性横量等等。当时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金属所是搞材料研究的,又是老所、大所,建立金属热物理性能测试基地的任务就落到了金属所的头上,而且这项任务很急,几乎是等着数据要用。李薰所长经过对人员筛选,深思熟虑,决定让周本濂作这项工作的带头人。当李所长找他谈话时,他内心有点矛盾,心想自己刚刚要搞出点名堂来时,又要扔下原来心爱的专业,来从事似乎没有多少理论水平的测试工作。但考虑了这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之后,很快就想通了,愉快地承担起这个重担。于是周本濂就成了新成立的“热物理性能测试和新热源”研究室主任,那年他28岁,是金属所最年轻的室主任。领着一群比他更年轻的同志白手起家,刚开始也真是困难,既没有设备,也不知怎么干,只好根据基本原理摸索着,自己设计、制造设备。很快又遇到三年困难时期,大家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仍然毫不松懈,一心想着早点建成高温测试基地,早点拿出国家需要的数据。经过不到两年的时间,几项基本的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就建成了,测出了兄弟单位急需的一批数据。并接收了一批又一批实习人员,为院外的研究院所培养了一批热物性测试人员。 

  

   先生工作敬业精神在全所有口皆碑,他不仅对自己工作严格要求,对底下工作人员要求也极严格。当时有一个同志由于大意,实验过程中将一台进口温度定标的核心部件弄坏了,周先生除了开会对其批评外,还坚持扣发了该同志的部分工资。大家都认为周先生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 

  先生平易近人,对人总很客气,无论是从最早的研究实习员还是后来的科学院院士,从没有架子,乐于助人,热心奖掖后学,培养人才。他先后培养的几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很多都得到所里奖学金,被评为优秀研究生,有的后来成为很有建树的科学家。文革后我和他已不是一个研究室,但他仍然关心我的工作,常常一见面就问我现在工作怎样,多有鼓励。对于我做出了一点成绩,他总是很高兴。我有问题也乐于向他请教,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他问起我的工作,当时我正在做一个基金项目,我说我做了很多实验,数据很乱,找不到规律,他听了我的叙述后,建议我先搞个数学模型,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国家和社会都强调要大抓科研,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辽宁省决定推出科研和科学家话剧,和金属所研究后,决定以周本濂同志为典型,作为知识分子的楷模,搬上舞台。为此辽宁艺术剧院的编剧和准备出演周先生的主演,还到我所深入生活,天天和周先生在一起,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这样有两、三个月。后因大抓阶级斗争,准备发动文化革命,山雨欲来风满楼。文艺界首当其冲,自顾不暇,此事就不了了之。因此少了一个科学家的舞台形象。 

  先生尽管是搞科技工作的,但对于文学也有很深的功底,对唐宋诗词特别爱好。常有诗歌、短文发表。我也是这方面的爱好者,但水平不高,有时写了点东西,常去请教他,他总是放下手中的工作,很高兴地帮助推敲、修改。有一个小例子:当时风气是若有人去世,要送挽联,有人结婚则送喜联,贴于新房门口或婚礼现场。当时我们室有一同事结婚,爱人是他同学,毕业后两人分配在不同的城市。我写了副喜联: 

  数载同窗,情投意合生爱感;几度来沈,瓜熟蒂落建家庭。 

  我知道对联要讲究平仄,可我不会,就去请教他,他看后说写的不错,就是有几个字平仄不对,认真地给改了几个字,贴出来后受到大家好评。 

  在新时期,周先生的工作转入到以研究新型复合材料为主,这对他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尽管已进入老年,他仍然没有丝毫松懈,而是时间抓得更紧,真是殚精竭虑,周先生的功夫没有白费,很快就不断出现理论上创新而实践上亦可行的新型复合材料制作想法,并得到国家创新基金支持。因其创新力强,学术思想活跃,很多科研单位请他作报告。他的报告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很受欢迎,特别是年轻人,都感到很有教益,很受启发,认为他为青年科学工作者做出了榜样。 

  先生即便在重病期间,仍一心想的是工作,还在和研究生讨论实验方案,指导论文写作,谁也没想到他会一病不起。他只活了七十个年头,对他来说实在太短暂了,有人说他是用脑过度,劳累去世的。他该有多少梦想,多少计划未能完成,壮志未酬,所里人都感到非常可惜。在追悼时,他的一些远在海外的学生都发来了唁电,去为他送别的人最多,有的人泣不成声,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他的爱恋。 

  周本濂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文档附件

科学人生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金属院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电话: 024-2397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