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联系我们  了解金属所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人生 回到首页
金属研究所非平衡金属材料的奠基人——深切缅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王景唐先生
作者: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非平衡材料研究部 2023-05-17            【 】【打印】【关闭

  

  2002年11月24日,是原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王景唐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在此,我们追思他的业绩,无不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感到莫大的悲痛。同时,他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高屋建瓴的洞察力、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格、淡薄名利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为我所非晶态合金、纳米晶金属等研究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为我们今天在这些研究领域取得成就、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景唐同志1929年3月出生,河南省安阳县人。195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后,来到我所工作。1960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所学习,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金属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机械学会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会冶金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金属材料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成员、国家科委材料科学学科组分组副组长、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92年11月24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63岁。

  50年代,王景唐在前苏联科学院巴依柯夫冶金所攻读研究生时在实验室进行液态金属表面的研究工作。

  1952年他从上海来到东北,当时金属所正在筹建之中,刚分配来的大学生被安排到省内几个钢厂,帮助恢复和发展钢铁工业生产。在大连钢厂,他参加了我国第一次“电炉氧气炼钢”的研究工作,承担现场技术试验。有时需要连续三十几个小时跟班作业,以获取准确的试验数据及原始资料。他提出的电炉氧气炼钢改进措施和缩短还原周期建议使生产率提高了30%,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因此荣获辽宁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并受到中国科学院的表彰。

  

王景唐(左二)在大连钢厂进行氧气炼钢

  60年代初,在我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金属所根据国防建设的需求,承担了原子反应堆用的关键元件的研制任务。王景唐同志任研究室副主任兼课题组组长,在他的领导下,研究人员在非常简陋的试验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反复探索,最终取得了关键元件生产的科学数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做出了贡献。这一成果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冶金工业部学大庆会议表奖、辽宁省、沈阳市科学大会奖。

  70年代,他负责“电渣熔铸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经过近百次试验,成功地熔铸出合格产品,这是一种国外尚未采用、中国独创的工艺,为有关部门的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该项目获国家重大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他负责采用真空感应与电渣重熔双联冶炼工艺,研制成功的新钢种,分别荣获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通令嘉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

  1977年,他根据当时国际上液态金属与非晶态金属的研究进展,率先开展非晶态金属的研究。随后,他在液态金属与非晶态合金的相关性非晶态合金的形成、晶化转变与纳米晶结构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分别获得中科院.、冶金部及辽宁省等各类成果奖二十余项。其中“急冷非平衡合金及固态反应机制”项目,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8年,我国政府决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组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加快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步伐。当时的所领导班子敏锐地认识到,争取到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增强我所研究实力的战略意义,决定由王景唐同志挂帅,以原第三研究室为基础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200多个申请单位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争取到国家的支持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其关键是要提出具有国家需求,有一定基础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方向,经过反复推敲论证研究,最终确定实验室的名称为“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非平衡合金(包括非晶、微晶和纳米晶)的形成理论、微观结构、相变过程及物理、化学和力学等综合性能,寻求形成非平衡合金的新方法和开拓性能优异的新型亚稳材料。发展目标定位于:在不远的将来,力争在非平衡材料的研究方面做出国际一流水平的成果,使实验室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当时的决策是何等地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王景唐同志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在申报材料的准备过程中,他们克服了没有范本参考等困难,自己摸索,对文件格式、文字语言、表格数据等反复修改核实,用过的草稿纸摞起来足有一米高。他不辞劳苦,多次赴北京向有关领导机关汇报,吃住于最为普通的招待所,伴随他的是那个衣服兜里的红色塑料封皮的工作日记本。历经两年的艰苦努力,在所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及时完成了对1600平方米实验室(现752楼)的改建,主要的仪器设备相继就位,一个整体装备水平可以与国外同类实验室相媲美的实验室初步建成。

  1990年5月8-9日,金属所“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论证会在沈阳召开。12位专家委员一致对金属所克服种种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高速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经专家论证后,国家批准该实验室“边建设、边开放”正式启动运行。在向专家汇报实验室建设工作时,王景唐同志说:“我已经年过花甲,但实验室才是个哇哇坠地的婴儿。”激动的热泪便夺眶而出。他对事业的追求与热爱、对实验室的深厚感情无以言表。十多年时光转眼流逝,当时他话音刚落,大家报以长时间热烈掌声的感人一幕,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据1989年美国4种世界性检索工具统计,王景唐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目在当时我国科技界排名居第四位。他曾多次到美、英、日、德、加拿大、奥地利和瑞典等国考察、访问、讲学或参加会议。1991年9月在日本召开的“非晶态材料结构国际会议”上,他当选为大会执行主席。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使许多国际知名科学家成为他的朋友,如日本东北大学的T.Masumoto教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H.A.Davies教授等。他出国在外十分节俭,从不铺张挥霍,省下的费用为所里购买仪器设备,曾被传为佳话。

  

     王景唐先生经常感慨实验室的发展急需人才,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是他生前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共培养硕士、博士39人。他生前的得意门生卢柯博士,如今已成为国内外材料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培养的多名学生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他经常教育年轻的研究人员和学生,树立报国之志,把个人取得的成绩与荣誉归功于党和人民的培养。他在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后对大家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送我去苏联学习,我那时在苏联学习和生活的费用是几十个人民公社社员在黄土地里辛勤耕作供给的,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来报答他们。

  

王景唐和他的学生们

  他在研究工作的选题上强调创新。告诫学生,不要去做那些“稀松”加“平常”的工作,不要去“吃人家嚼过的馍;要敢于向权威和难题挑战,不要老想着去挖“松土”。他经常与学生周密地讨论实验方案,告诫学生,研究水平的关键在于学术思想,要多动脑筋,倡导用简单的仪器设备,做出高水平的工作。他的这些治学之道,在我们实验条件与工作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的今天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部署下,2001年以金属研究所的基础研究队伍为基础组建了新的“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SYNL)。原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调整为SYNL的“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由卢柯博士任主任。王景唐先生的事业后继有人,金属研究所在非平衡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不断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为国际同仁们所关注。

  饮水思源,温故知新。王景唐先生的人格魅力与敬业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去不断创造明天的辉煌。他对祖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千古永存。

  

  (本文发表于2002年《金属之光》总第15期)

 

文档附件

科学人生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金属院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电话: 024-2397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