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联系我们  了解金属所
您现在的位置: 李薰的科学人生 回到首页
深切缅怀我国著名的冶金物理学家李薰教授
作者:杨维琛 2023-05-15            【 】【打印】【关闭

  李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冶金物理学家,国际知名的钢中氢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我从1952年起,就在李薰教授直接领导下的气体组工作,其后的30多年一直受到李薰教授的关怀和指导。李薰教授是我尊敬的老师,如今他已去世近二十年,每当回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李薰教授生前的业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钢中氢的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李薰先生(右一)指导张子青(左)进行定氢实验

  李薰教授在英国于40年代初,在Andrew J.H.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钢中氢的研究,并且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钢中氢的行为和影响的重要论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李薰还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使钢充氢,可以人为地制造发裂,从而证实了发裂的成因是氢。另外他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证明铸件不易形成发裂,而锻件容易发生,并只有当达到一定锻造比时才能出现裂纹。以上重大发现,使李薰教授成为钢中氢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李薰教授回国以后,在擘划筹建金属所的同时,又紧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继续深入开展钢中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李薰教授为了提高钢的质量,将研究人员组成工作组,分赴鞍山、抚顺及本溪钢厂、结合电炉和平炉炼钢生产实际,研究钢液及钢锭中氢的变化规律。

  李薰在氢在退火钢锭中的分布的研究中,发现液相中氢溶解度远高于固相氢溶解度,促使氢不断从固相扩散到液相,使最后凝固部位的钢液含氢最高。此外,也必须考虑到结晶结构和内部缺陷的影响。如沿柱状晶轴方向的氢扩散速率比等轴晶区域扩散速率为大,而钢锭中心疏松区对于去氢则起阻碍作用。以上两项成果,无论从学术意义和生产实践都产生深远影响,也对提高我国钢质量做出贡献。为此,1956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后改为国家自然科学奖)。

  继退火钢锭中氢分布的研究以后,李薰教授又先后进行了不退火R1钢和重轨钢钢锭中氢分布情况的研究。这类钢种对发裂、白点缺陷十分敏感,因此该类钢种的锭中氢分布研究有重要意义。国外曾有关于锭中氢分布的报导,如Hobson J.D等人,曾对大型低碳钢及低合金钢钢锭及锻件中氢分布进行研究,但由于取样太少,定氢结果,未说明任何规律,而李薰等人对不退火钢锭中氢分布的研究成果至今在国际学术界仍属创举。遗憾的是此项研究成果,在他生前未曾发表,仅在1957年他去苏联科学院访问时,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作过一次学术报告。

  重视测试新技术并创建我国金属中气体分析测试基地

  我国在建国初期,钢中定氢、定氧技术都是空白。李薰教授在金属所建所初期,除领导全所科研工作外,还直接领导冶化研究室和气体组,培养青年科研人员,为提高钢质量,建立我国第一套真空加热定氢仪、第一套真空熔化法定氧仪,测定钢中氢、氧含量,还赠送定氢仪给鞍钢中央试验室,并派我常驻鞍钢研究平炉钢液氢含量变化,同时协作推广定氢方法,以后这两项工作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为我国冶金事业提高钢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金属所的气体测试技术,在李薰教授指导和关怀下,不断创新,先后发表论文及研究技术报告32篇,首创新的测试方法约40余种,自制各类仪器24台套,为全国兄弟单位培养技术人员百余名,获得国家级及院、部级奖多项,金属所成为全国知名的气体测试基地。

  在李薰教授的关心与支持下,从1981年起,为了深入开展金属微区氢浓度内在规律,通过文献调研,我提出课题可行性论证报告。得到他的赞同。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建成了国内第一台连续式CO2激光微区测氢仪。经过反复试验,1984年取得了可喜的结果,完成了方法的标定并获得较高的检测灵敏度。遗憾的是李薰教授在取得此项研究结果之前,已于1983年去世,实令我感伤不已。

  严谨学风与崇高品德

杨维琛(右)帮助鞍钢建立定氢实验设备

  我来所后就在李薰教授兼任课题组长的领导下工作多年,到了60年代,我担任课题组长,仍然在李薰教授兼任研究室(15室)主任的领导下工作。由于长期接受李薰教授的教导和帮助,使我逐步锻炼成为一个能承担多项国家攻关科研任务的科研人员。煦煦春阳,师教难忘。今天李薰教授离开我们已近二十年,但他的严谨学风和崇高品德仍然令我记忆犹新。现在仅举其荦荦大者,有如下四项:

  ⑴ 学识渊博虚怀若谷

  李薰教授1952年回国,出任金属研究所所长,建所之初,为了培养一支能攻坚的科研队伍,首先要提高科研人员的理论基础。他经常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和专家,如苟清泉、赖祖涵等人来所讲授物理化学、统计热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身为一所之长的李薰教授,不仅和青年科研人员一起听课,而且一起参加考试,同时公布考试分数。他的这种以身作则、虚怀若谷的坦荡胸怀,激励青年科研人员更加自觉的奋勉上进,积累深厚的科学基础,为金属所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他学而不倦、治学从严的精神带动了全所,至今仍受到人们的赞颂。

  ⑵ 疾恶如仇反对弄虚作假

  李薰教授疾恶如仇,反对弄虚作假,提倡严肃、严密的学风。他对那些处理科学数据不严肃、不科学的科研人员,经常提出警告。偶尔有个别科研人员敢于弄虚作假、伪造数据,李薰教授获悉后,立即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为此还曾召开了全所助研以上科研人员大会,由于此人态度恶劣,会上当场宣布对他的严厉处分。此事在全所引起极大的震动,在李薰教授的言传身教下,金属所全体人员都自觉遵守科研纪律。

  ⑶ 学风严谨一丝不苟

  李薰教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回忆我来所不久,写了一篇关于平炉熔炼过程中钢液含氢变化的论文,请他批改。可能我写的论文水平与他的要求差距较大,他多次要求重写,反复修改,一直写到第七遍,才算最后通过。这件事使我受到极为深刻的教育,以后再写论文时,坚持严肃认真,字斟句酌,直到自已认为完全满意时才拿出去。经过几年的学习锻炼后,我撰写《氢在液态铁、镍、铁-铜及铁-铜-镍合金中氢溶解度》的论文送他审阅,竟然一字未改,并推荐投稿《金属学报》发表,当时联想到他最初对我的严要求,实际上是培养我的严谨学风,其用心良苦,使我终生受益匪浅。

  ⑷ 鼓励创新博采众长

  李薰教授生前经常勉励青年科研人员要做“老祖宗”的工作,其用意是鼓励创新,不要模仿和重复前人的工作,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树立雄心壮志,要大胆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工作才有意义。有一件至今令我难忘的小事:当时所内原始的定氢仪,必须将加热钢样释放的气体,用汞重达15公斤的手提汞忒氏泵压缩到系统外分析,由于汞瓶太重,我想利用大气压有760mm汞柱的原理,改为自动压缩,岂不省力?我的建议当即得到李薰教授的支持,但后来因被压缩气体容积缩小后压力超过大气压而未成功,我感到很失望。但李薰教授对我并未批评,反而鼓励我不要气馁,继续改进工作,使我深受感动。后来我在鞍钢和另一同志合作,将系统外分析改进为系统内分析,获得成功,以后所内的其它定氢仪也相继改为系统内分析,从而取消了手提式汞忒氏泵。李薰教授鼓励青年人的创新、博采众长,我们永远深切怀念李薰教授。

  最后的遗愿

  1983年3月20日,李薰教授不幸去世,在他生前有两大遗愿:

  ⑴ 一定要去攀钢和包钢考察钢铁生产情况。因为这两大钢铁基地所生产的钢都不易生成白点等缺陷,其原因是攀枝花铁矿含有钒元素,而包头铁矿含有稀土元素,这两类元素都容易和氢生成稳定的氢化物,从而抑制了生成白点的敏感性,为此攀钢重轨钢取消了缓冷工序,因而降低了成本。李薰教授在1983年3月,抱病前往攀钢、包钢进行考察研究,但当去攀钢途经昆明时,由于急性胰腺炎发作而不幸去世,遗愿未遂,深为痛惜。

  ⑵ 李薰教授在1983年10月年满70岁,他计划退休后,回到金属研究所,潜心编写一部专著,将自己所取得科研成果,系统地编写进去。可惜这一遗愿又未能实现。

  以上两大遗愿未能实现,不仅是李薰教授的千古遗恨,而且也是我国冶金科学界一件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李薰教授鞠躬尽瘁,遗愿未酬,至今犹令人感到痛惜不已。

 

  (本文曾发表在金属所所报《金属之光》2003年第四期)

文档附件

科学人生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金属院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电话: 024-2397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