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金属所邀请,2016年度李薰讲座奖获得者、法国University of Paul Sabatier,Patrice SIMON教授于10月25日至27日访问金属所并开展合作交流。
来访期间,Patrice SIMON教授为金属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目为“Recent advances in Double Layer Capacitors”的李薰奖报告。报告前,张健副所长代表金属所为Patrice SIMON教授颁发了李薰讲座奖奖牌。颁奖仪式和报告由成会明院士主持。在报告中,SIMON教授主要报告了电化学电容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去溶剂化过程分析到电化学石英微天平和原位NMR研究碳材料孔中的电化学行为基础,并进一步展示了如何组装高能量密度电容器及其微型电容器。报告得到了金属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热烈欢迎,听众纷纷踊跃提问,就感兴趣的问题与Patrice SIMON教授进行讨论。来访期间,Patrice SIMON教授与金属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Patrice Simon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及其在电化学电容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Simon教授对电化学过程的固液界面及其与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孔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超级电容器用材料及电解液。其代表性工作包括:与美国Yury Gogotsi教授合作,制备出可调孔结构且孔径单一分布的纳米孔碳材料(孔径从1纳米到10纳米),并且观察到小于1nm的孔容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Science 2006, 引用超过1,200次),该研究对于电双层的认识及容量提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是电化学基础理论的一个新认知;发现当电解液中溶质离子的半径接近于碳材料的孔径时,容量达到最大(JACS 2008, Nature Materials 2008)。该研究揭示了纳米孔道内的电荷储存机理,并且发展了限域孔中的离子动力学过程。随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并找到了可在孔内部中具有限域效应的离子液体电解液,进一步证明了去溶剂化效应,并通过添加溶剂乙腈可使离子进入更小孔道,来获得更高的容量(Nature Materials 2012,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将电化学石英天平与原位NMR结合,首次观察到了离子在纳米孔碳材料中的离子输运过程(Nature Materials 2015)。这些结果从分子水平认识了超级电容器的电荷储存机理及孔径与离子直径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可快速、可逆表面氧化还原反应的赝电容材料,如快速锂插层机制的纳米晶Nb2O5 (Nature Materials 2013),可有效提高超级电容的能量密度;类似于多孔碳的二维Mxene材料,具有极高的体积容量。
Simon教授已经发表了130余论文,其中包括7篇Science、5篇Nature Materials、1篇Nature Nanotechnology、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Angewandte Chemie Int. Ed.和5篇J.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论文,获得11项专利,完成8本专著的章节,其H因子49,总引用达到19,000余次,特别是2008年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的综述论文,成为超级电容器领域的标志性论文,引用超过5000次。Simon教授也先后获得法国科学院银奖、国际电化学学会Fellow和RUSNANO PRIZE等奖励。
张健副所长为Patrice SIMON教授颁发李薰讲座奖奖牌
Patrice SIMON教授作报告
成会明院士主持颁奖仪式和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