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媒体聚焦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经济日报】卢柯:做一名职业科学家
 
2013-12-02 |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打印】【关闭

  16岁上大学,28岁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聘为研究员,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6岁被任命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创刊以来首位担任评审编辑的中国科学家。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卢柯的履历。

  卢柯的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卢柯致力于研究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时,“刚开始特别不顺,从国内到国外都没有人认可。”该技术是通过钢球的高速振动,用最简单的过程在金属表面形成纳米层。尽管理论上说得通,初步实验也证明可行,可就是没人相信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

  卢柯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国外的同行也笑话他,认为他的想法没有新意。从1997年到2003年,全世界只有卢柯的这个小组在做表面纳米化技术研究。“没办法,硬逼着几个学生一定要做出来,只有3个学生坚持到了最后。”

  现在,利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已经在金属材料中发现了几种新型纳米结构,表面纳米化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宝钢冷轧厂拉矫辊,并大幅度提高了拉矫辊使用周期。

  卢柯说,搞科研要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如果你不花足够长的时间去研究一个东西,你对它的理解是有限的。”

  在卢柯看来,做科研一定要有兴趣。用他的话说,纳米材料技术就是追求“鱼”和“熊掌”兼得的过程。在大幅提高材料强度的同时,还要保持导电性、热稳定性、塑性不会显著降低。他说,材料科学研究是个“很好玩儿”的过程,加点东西、做点处理,材料的性能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他很享受这个过程。卢柯的学生刘小春说,“他就像孩童找到了一种新奇的玩具那般开心。”

  在卢柯担任金属所所长期间,取消了“数论文、比经费”的量化考核方法,改为年底由各研究部的学科带头人“讲一个故事”。故事以学科发展为主线,谈自己对某个学科、某个科研方向的推动、进展,可以是完成时、进行时,甚至可以是将来时。这种宽松的学术氛围使得金属所的论文质量不断提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1999年至2008年间我国发表的62篇“国际高影响论文”中,金属研究所有3篇入选。

  在学术界也不能避免功利、浮躁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忙着争项目、要经费,急于出成果。对此,卢柯却很冷静。今年10月刘小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揭示了一种新的纳米层片结构,其现象早在2011年11月就已经发现。刘小春很激动,当时就想写论文发表。卢柯问他:“世界上这么多人在做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你能看到,而别人没有发现?你到底发现了什么独到的地方?不能光用‘运气’来解释。要用基本的科学原理,理解、解释你的发现。”师生二人讨论了两个小时。最终刘小春心悦诚服,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分析、补做实验,直到今年7月才最终完成论文。

  卢柯会给每一位毕业的学生送一本名叫《博士还不够》的书。似乎在告诉他的学生,成长为一名科学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卢柯说:“要成为大家,你就要去帮助别人。我希望能有人快点超过我。一个领域要发展,下一代一定要超过我。”

  卢柯也要求自己在本领域成为领军人物。他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同事金海军说,“做一名职业的科学家,是他自己认为对他最恰当的评价。”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2013-11-28 02版

文档附件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运维邮箱: office@imr.ac.cn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