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媒体聚焦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腐蚀与防护报:柯伟院士在第十届全国青年腐蚀与防护科技论文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2008-03-25 | 文章来源:        【 】【打印】【关闭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一起走过的道路感到高兴”

  (编者按语:柯伟院士的演讲循循善诱,虚怀若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读来发人深省,获益良多。在此全文刊载,以飧读者,并作为庆祝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15周年的一份贺礼。)

  谢谢主席,谢谢腐蚀界的新老朋友和同志们的信任,使我能有机会在这里发言。

  首先,让我们共同祝贺第十届全国青年腐蚀与防护科技论文讲评会和第八届中国青年腐蚀与防护研讨会的召开,祝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15周年!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一起走过的道路感到高兴。

  15年前我们成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ABCD(ambition, benefit, curiosity,dedication)都是年轻人固有的宝贵品质。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舞台,能够使青年强烈的进取心、好奇心、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得到充分发挥,迅速提升青年们的学术水平和组织能力,增强学会的活力。 

  2. 培养接班人迅速解决文革后的人才断层。这可以说是老一代腐蚀工作者们的共同心愿。我们的目的大体上达到了。建立青年工作委员会为腐蚀行业培育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已经在全国构建了一个相当活跃的青年腐蚀工作者的网络和家园。许多当年为培育年轻人辛勤工作的老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今都已年过花甲、古稀,一批先辈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15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家和科技队伍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科技人员的就业方式、就业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和利益关系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腐蚀学会既要鼓励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者面向市场,也要创造让基础研究人员能够”面壁十年”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既要造就一批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拔尖创新人才,也要激励在生产第一线和边疆、艰苦岗位拚搏的科技工作者成才。

  无论在科研和技术创新环境和体制上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须要改进的地方。我们的未来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对青年充满期望:学会有责任为年轻人提供舞台,创造机遇;青年人有责任把腐蚀学会建设成为一流的学会,使我们的学会能够更有实力,有水平,有所作为。

  会前,腐蚀学会约我为这次会议的《论文集》题词。由于自感资格不够却忝列腐蚀前辈之中, 诚惶诚恐。我为了这份题词想了好几天。好在我今年已经75岁了。马克吐温说过:“七十寿辰!这时人们获得一种新的令人敬畏、尊严的幸福时刻。…….这时你可以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的站在人生的七级顶峰向下观望,教诲他人而不会受到指责”。倚老卖老,写就写吧!所以最后还是厚着脸皮把题词交出去了。

  我在《论文集》的题词里写道:“中国的腐蚀科技工作者在国际科技前沿的竞争中还是很有实力的。青年应当接替我们老年人,继续高举民族复兴和保护资源的伟大旗帜继续前行。现在轮到你们了,但愿你们比老一代更加勤奋、更有责任感,更有出息,也更加幸福!”

  利用这次讲话的机会我想解释一下这个题词的真正含义:

  一、 我们中国青年有实力去参加世界科技前沿的竞争,有信心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2007年10月15日我们的《腐蚀防护报》报道了青岛海洋研究所黄彦良研究员2005年在Corrosion Science 上发表的论文“Hydrogen Ion Red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ron Rusting” 获得国际TP Hoar 奖的消息,他揭示了大气腐蚀过程中氢离子还原的重要性。我们为此由衷的感到高兴。

  《科学时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诺贝尔化学奖后面的中国学者”。读后很受启发。大家知道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发给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彼得•阿格雷(54岁)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罗德里克.麦金农(47岁),表彰他们的贡献分别是发现和表征细胞膜水通道的精细结构以及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结构和机理。各种生物细胞仿佛是一个有城墙围起来的城镇,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100多年前人们就猜测细胞存在许多城门,他们只允许特定的分子或离子出入。50年前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某种通道,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称为水通道。水对于生命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细胞膜通道。他们的发现分别阐明了水和钾离子如何进出组成活体的细胞。

  尽管1988年已发现水通道蛋白,但其结构和功能仍是个谜。阿格雷2000年公布了世界第一张分辨率为0.38 纳米高清晰度的立体结构图,揭示这种蛋白的特殊结构只允许水分子通过,提出水的高渗透率,选择性过滤和防止离子渗漏的机理。

  这些工作是原子尺度表征及性能研究在材料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在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科技前沿也活跃着许多中国学者,其中许多人仍与国内保持着密切地联系。下面三位都曾是郭可信先生的研究生,他们的工作与诺贝尔奖也只有一步之遥:

  隋海心,1996年大工博士,北京电镜开放实验室。1996年去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培养出水通道膜蛋白三维晶体,利用精确的衍射图像图像得到分辨率为0.22纳米的三维精细结构2001年底在Nature上发表。

  任罡,1993入北科大读博士,1997年去加州Scripps研究所,2001年获分辨率0.37纳米水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

  王大能,原金属研究所研究生,2007年在 Science上发表糖通道膜蛋白结构,被认为“在分子水平上阐明通道的输送机制开辟了新纪元”。

  这些实例说明我们中国学者还是很有实力的。

  我们再来看看整体科技界的情况。

  2007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武夷山先生在“中国SCI论文现状”中,发表了8个字的看法:“不可自满,可以自豪”。他所依据的基本事实如下

  1. 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增长显著。2006年我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共17.2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8.4%,比2005年的15.3万篇增加12.4%, 所占份额较2005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我国跃居世界第2位,较2005年的第4位,上升了两位。论文总数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是: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德国。

  2. 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为7.1万篇。比2005年增加了4.3%,占世界份额的5.9%,所占份额比2005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按论文数排序, 我国排在世界第5位,自2004年起已连续三年保持在这个位置。论文数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为: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

  3. 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Ei收录期刊论文中,中国论文为6.5万篇。比2005年增长了19.6%,占世界的比例为14.6%,排在世界第2位。所占比例较上一年度提高了2个百分点, 仅落后于美国。

  4. 2006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主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6万篇。占世界总数9.0%,数量比2005年增加了15.8%。在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许多创新的想法、概念经常会首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会议论文这种科研成果产出对于期刊论文是一个重要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前沿和最新研究动向。我国科技人员共参加了在74个国家(地区)召开的2139个国际会议。我国科技会议论文的世界排位上升为第2位。论文数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英国。

  武夷山先生认为可以“自豪”,有两个原因:

  1. 我们是在经济实力远没有日本强的情况下产出了那么多论文。1996年,日本的GDP为5万亿美元以上,人均GDP为4万美元,研发经费占GDP的2.8%;2006年, 我国的GDP不到2.7万亿美元,人均GDP为2000美元,2005年时研发经费占GDP只有1.34%。

  2. 我们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汤姆逊科技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03-2007五年累计数据与1997-2001五年累计数据相比,日本SCI论文数增长了6.4%, 中国增长了170.6%; 日本论文被引次数增长了32%, 中国增长了390%; 日本每篇论文平均被引次数增加了0.83次, 中国增加了1.17次。

  对这篇论文在互联网上理所当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摘录一些人的意见供大家思考:

  1. 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自豪的。论文那么多,独创性在哪?少得可怜!现在有多少人潜心做科学研究?也是少得可怜!看看我们这么多的SCI文章都是为什么而写的?学生写论文是为了获得学位,谋求职业;大学老师和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写论文是为了搪塞科学基金和套取科学基金,取得高职称和待遇。这种功利性很强的SCI论文是很难有真正科学价值的。我们希望不要让这样的SCI论文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给扼杀了。

  2. 实际上SCI论文的多寡及论文被引次数都不是科学水平的真正标志,不然,评诺贝尔奖查查SCI就行了,何必费那么多专家的神。我国的官员对这个简单道理就是不懂,总在那里瞎评估,而可悲的又有许多学者在那里瞎鼓吹。现在被广泛引用的,往往不是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文章,而是那些容易理解又容易跟着做的文章。独创的具有深刻科学内涵的文章,往往太难懂,跟的人少,引用也就少。把眼睛盯在SCI上,只会耽误我国的科学前程。

  3. 原本SCI就不是设计用来评估的,他是给科学工作者的信息检索提供一个工具而已,自然首先被检索的是英文论文,且必须是对科学有贡献的论文,纯工程论文自然不符合条件,并不是说他们不好。中国用SCI来考核自己的员工,是一种耻辱。

  4. 中国的科研竞争比美国激烈多了,美国教授一般不看文章,只看对科学的贡献(即使把成功发表在一个低影响因子的杂志上,也会受到别人关注的)。而且教授的待遇与文章不挂钩,所以教授可以十年磨一剑,真正作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而我们的教授则不能,一两年发表不了文章,待遇没了,申请基金也申请不到,就没办法活了。

  5. 体制导致论文攀比风。我国科研院所对论文数量的攀比是在现有的管理考核体制下必然的结果。目前,我国各级部门对科研院所的考核都简单化地以论文数量作为最基础的考核指标,论文数量的多少又直接影响科技、教育工作者争取科研项目及评奖的成败,并进而影响其聘任待遇等,至于这论文的水平及质量如何是管理部门不屑一顾的。在这样的压力下,能怪我们的科教人员急功近利吗?还能要求他们去“十年磨一剑”吗?所以,要改变现状、提高质量和水平,必须从源头开始改革。

  6. 科研注水的根源找到了,官员们只是对数字感兴趣,就是他们在逼迫科研人员滥发文章,反倒出了点问题就怪科研人员。垃圾论文哪个国家都有。但是像我们国家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考核科研人员的方式,确实罕见。

  7. 猪长胖了,水猪也多了,可牛马羊还是强壮不了;初级阶段也几十年了,GDP也可自豪啦,可不少牛马羊的娃娃们连初级教育的权利都不能享受。

  8. 胖猪让人自豪,短时间就养胖猪更自豪。水猪也胖,但却让人感到丢人,更没有自豪可言。

  9. 先有量变,再有质变,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实这也是日本前面走过的路(实际上目前日本的科技论文质量和美英德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说目前我们的现状还不能让人满意,但可以为我们的成绩感到自豪,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中国的Nobel迟早会出现的。

  我赞成第九条意见,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学风问题,首先要从领导和导师做起然后才是学生。

  二、竞争中取胜是有条件的。对于青年“更加勤奋、更有责任感”可能最为重要。

  腐蚀是应用科学和技术,对这个领域工作的人,知识积累和勤奋可能比天才更重要。小聪明很难成就大的事业。

  前几年我在海南听过周光召同志的一个报告,其中有些内容和事例,很有教益,使我一直不能忘却,说给你们听:

  上个世纪初,海外学人组织了中国科学社,其重要成员任鸿隽作为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参与了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革命工作,后被孙中山先生推荐赴美留学。他后半生致力于科学宣传、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工作。他在《建立学界论》一文中说:自清末以来,虽有无数博士、硕士、翰林进士,却不过是饰己炫人、挟术问世、为利而学而已,致使中国根本没有一个“为学而学”的学界,这是国家长期衰弱、国人“非愚则谀”的主要原因。任鸿隽还总结和宣传了科学精神的5个特征:一是崇实;二是贵确;三是察微;四是慎断;五是存疑。他还说:如果再加上不怕困难,不为利诱等品德就更完备了。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学界有四大弊病:一是材料偏而不全;二是研究虚而不实;三是方法疏而不精;四是结论乱而不秩。至于那些趋时应世的文字,于学问无关而于人心有害的,就更不用说了。

  这段话虽然是几十年以前说的,至今仍然发人深省,也可以为我们的论文讲评提供参考。我赞成这种说法:对于一个正直的科学家来说,最大的动力不是权力和金钱,而是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谋求进步而产生的幸福感。至于名声,也许有,也许没有,但这是结果不是目的。

  前辈的事迹给我们以启迪和鞭策。希望大家通过这次研讨会和讲评会,不断取长补短,把自身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使中国腐蚀科技工作者成为世界腐蚀科学和工程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使中国科学家在中国土地上作出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祝科技论文讲评会圆满成功!

 

文档附件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运维邮箱: office@imr.ac.cn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