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优秀学者 |
|
2014-03-10 | 文章来源:人事处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
序号 | 姓 名 | 入选年度 | 引进国别及单位 | 研究方向 | 1 | 吴二冬 | 2001 | 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 | 先进材料的高能射线原位结构分析 | 2 | 陆善平 | 2005 | 日本大阪大学 接合科学研究所 | 焊接工艺和焊接模拟研究 | 3 | 吴欣强 | 2005 | 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 | 轻水核反应堆构件材料的环境行为 | 4 | 胡青苗 | 2006 | 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 洪堡学者 | 工程材料计算设计 | 5 | 杜奎 | 2006 | 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 电子显微像重构 | 6 | 王晓辉 | 2007 | 日本东北大学 多元物质科学研究所 | 功能陶瓷的化学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内在关系研究 | 7 | 肖伯律 | 2007 | 国内 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金属材料的搅拌摩擦焊接及材料的特种制备 | 8 | 姜春海 | 2008 |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超导与电子材料研究所 | 泡沫热电材料 | 9 | 张洪旺 | 2008 | 丹麦Risø国家实验室 | 强烈塑性变形材料的量化结构研究 | 10 | 张 建 | 2009 | 德国马普学会 Fritz-Haber研究所 | 新型催化材料的性能及规模化应用 | 11 | 孙振华 | 2009 | 香港中文大学 | 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研究 | 12 | 李琦 | 2009 |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香槟分校 | 新型净水材料研究 | 13 | 赵 岩 | 2010 | 美国芝加哥大学 | 微波化学与应用研究 | 14 | 鲍泽斌 | 2011 | 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 | 高温防护功能梯度涂层的制备与应用 | 15 | 王皓 | 2011 | 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暨都灵大学实验物理系 | 金刚石基功能薄膜的制备及研究 | 16 | 雷浩 | 2011 |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 薄膜制备技术研究 | 17 | 刘洪阳 | 2011 | 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 碳催化的基础与工业应用研究 | 18 | 许道奎 | 2011 |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 镁合金损伤容限的提高方法及其失效机理研究 | 19 | 刘宝丹 | 2011 | 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 | GaN薄膜及纳米材料 | 20 | 闫茂成 | 2011 | 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 | 管线钢土壤腐蚀规律及机理研究 | 21 | 李永奎 | 2012 | 日本原子力研究开发机构 | 焊接接头可靠性研究 | 22 | 张洁 | 2012 |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 稀土硅酸盐热障/环障一体化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23 | 姚佳昊 | 2012 |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 非晶合金构筑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24 | 刘岗 | 2012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面向全分解水太阳能光催化-转化材料 | 25 | 梁兆新 | 2012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可调控准低维超冷原子系统的层梯维度渡越和维度效应的研究 | 26 | 杨腾 | 2012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磁性功能材料物性调控的计算机模拟 | 27 | 郑成武 | 2012 | 德国马普协会钢铁研究所 | 介观尺度材料计算 | 28 | 阳华杰 | 2013 | 荷兰 格罗宁根大学 | 材料损伤与自愈合机制 | 29 | 张炳森 | 2013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纳米催化材料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 | 30 | 李波 | 2013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催化剂催化性质和反应机理理论化学计算研究 | 31 | 潘杰 | 2014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梯度构筑材料 | 32 | 齐伟 | 2014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纳米碳材料催化反应机理和动力学 | 33 | 徐大可 | 2014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抗菌金属的抗菌机理和抗菌不锈钢的微生物腐蚀行为研究 | 34 | 田艳中 | 2015 | 日本京都大学 | 低层错能金属材料强韧化机制研究 | 35 | 刘增乾 | 2015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天然生物与仿生结构材料 | 36 | 刘岳峰 | 2015 |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能源催化与环境材料 | |
|
文档附件 |
相关信息 |
|